帕坦Kumbheshwar 平地版的高山聖湖Gosainkunda

Gosainkunda是傳說中濕婆和帕爾瓦蒂的居所,也是印度教徒心中的聖湖。(By Q-lieb-in – Own work, CC BY-SA 4.0)

大多數旅客到了帕坦(Patan),僅僅參觀杜兒巴廣場(Durbar Square)和黃金寺(Hiranyavarna Mahavihar,俗稱Golden Temple),但我卻很愛往北走,不需地圖,因為高聳的屋頂就是最好的指標。

昆貝許瓦神廟(Kumbheshwar Mandir)建於1392年,是帕坦現存最古老的神廟,5層屋頂是它外觀上的最大特色,它和巴克塔布的尼亞塔波拉神廟(Nyatapola Mandir)為谷地唯二的獨立五重檐神廟。

昆貝許瓦的建廟由來,與果塞昆達聖湖(Gosainkunda)有著緊密關聯。Gosainkunda位於海拔約4380公尺處,是印度教神話中濕婆與帕爾瓦蒂(Parvati)的居所,許多印度教徒畢生的想望就是能前來朝聖。

相傳許久以前,有人前往Gosainkunda朝聖卻不慎丟失了用以盛裝聖水的壺罐,沒想到這個壺罐卻出現於帕坦的一處水池,人們因此認為此池水來自聖湖,於是興建神廟。「Kumbheshwar」之名源於「Kumbha」,即「水罐」之意。

Kumbheshwar Mandir(By Chainwit. – Own work, CC BY-SA 4.0)

昆貝許瓦神廟奉祀濕婆,神廟旁的水池則被視為平地版的Gosainkunda聖湖,對於那些身體孱弱、無法遠行的信徒而言,來到這兒就如同走訪聖湖,因此,平日即有不少印度教徒前來祭祀,而夏末的月圓日尤其熱鬧。

這一天是聖線節(Janai Purnima),印度教的婆羅門與剎帝利階級來此更換他們配戴的聖線(Janai);此外,印度教徒認為神祇會在這一天降臨至Gosainkunda,若能在這天浸身湖中,就可接近神性,而無法前往聖湖者就會來到Kumbheshwar,因此總能見到許多人縱身躍入池中,而祭司也會帶著Kumbheshwar Mahadev神像走向池塘中心。

Janai Purnima這天,許多印度教徒浸身Kumbheshwar池中。(By Perrine Aguiar – Own work, CC BY-SA 4.0)

除了印度教徒,塔芒族人(Tamang)也會在這個月圓日來到此地。Gosainkunda地區居住著許多信奉薩滿教的塔芒族人,他們傳統上會在這幾日進行淨化的傳統儀式,並一路唱著歌前往聖湖。但隨著時代變遷,許多人離鄉背井來到城市發展,無法專程回鄉,取而代之的就是Kumbheshwar水池,因此這一天也吸引許多塔芒族人、薩滿教徒聚集。

在這個月圓日,薩滿教徒進行進化儀式。(By Perrine Aguiar – Own work, CC BY-SA 4.0)

延伸閱讀

.夏末月圓日,來吃熱豆湯(Kwati)吧!

聖線節(Janai Purnima)與綁繩日(Raksha Bandhan)

紀念逝者的聖牛節 Gai Jatra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