紀念逝者的聖牛節 Gai Jatra

「變裝」是Gai Jatra的最大特色。(photo by S Pakhrin from DC, USA, CC BY 2.0)


穿著奇特滑稽的人們,或牽著牛、或扮成牛,伴著音樂、舞蹈行走於市街。這是加德滿都最具趣味的節日,但它的由來可是一點兒也不有趣。

人們相信,死後必須前往地獄「那洛迦(Naraka)」接受閻摩(Yama)的審判,償還此生所造的惡業之後才能再次進入輪迴;然而,那洛迦(Naraka)被一條流著血與膿的維塔那河(Vaitarna River)環繞,途中險阻重重,若無法順利通過,就得受困於冥界。(註1)

人們也相信,母牛是極其神聖的,若能牽著母牛的尾巴,牠可以帶著亡魂通過重重阻礙。尼瓦族人(Newar)相信,那洛迦的大門每年只在夏末滿月的隔日開放一天(註2),因此,在過去一年如有家人過世,就會在那洛迦大門開放的這天牽著母牛上街,意謂著請牠帶領亡者的靈魂進入那洛迦。

「Gai」是「母牛」、「Jatra」是「遊行」,這Gai Jatra的習俗早在李查維(Licchavi)時期(西元4~7世紀)就已存在,到了中世紀馬拉(Malla)王朝才從肅穆的儀式轉變成歡笑詼諧的節日。

17世紀,普拉塔普.馬拉國王(Pratap Malla)的兒子么折,王后遲遲無法走出喪子之痛。國王於是想方設法,包括請人建造了一座水池——王后水池(Rani Pokhari),但都不見效果。後來,時逢Gai Jatra,國王於是下令任何人若能讓王后開心就能獲得重賞,甚至還開放民眾拿國王本人開玩笑。於是,人們穿著滑稽、唱歌跳舞、猛開玩笑,終於讓王后笑了出來。「原來失去親人的不是只有我」,許多人民也在過去這一年內失去了親人,畢竟人類終得一死。

時至今日,聖牛節仍是加德滿都谷地的重要活動,但型態略有改變。從前在農業社會,許多家庭都蓄養牛隻,因此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是牽著活生生的母牛上街,若真的家中經濟條件不佳就讓小孩裝扮成牛作為象徵;隨著現代化、經濟型態改變,已不再是家家戶戶都有牛隻,而且帶牛隻上街也容易造成安全與交通問題,因此現代的聖牛節中已較少看到真正的母牛,絕大多數都是人們裝扮的。

photo by S Pakhrin from DC, USA, CC BY 2.0


每個地方的聖牛節形式略有不同。在巴克塔布(Bhaktapur),人們會以竹子和稻草製成大型牛像「Tahamacha」,擺放著逝去親人的照片。遊行的過程中,還伴隨著特殊的竹棍舞「Ghinta Ghisi」,整座古城氣氛沸騰。

在巴克塔布,以竹子和稻草製成的大型牛像Tahamacha最是吸睛。(photo by Perrine Aguiar – Own work, CC BY-SA 4.0)


竹棍舞「Ghinta Ghisi」。(photo by Perrine Aguiar – Own work, CC BY-SA 4.0)


雖說各地聖牛節略有差異,但其共同點就是「變裝」、「遊行」,有些人甚至會把它和西方國家的萬聖節作連結。萬聖節的由來,據說是塞爾特人(Celt)相信10月的最後一天是白晝變短、天氣變冷的日子,隨著黑暗時間變長,幽靈容易混入活人的世界,因此人們才打扮成鬼怪的模樣,讓幽靈誤以為是「自己人」,因而免於惡靈的侵擾。聖牛節和萬聖節雖然都有「變裝」、「遊行」、「亡魂」三要素,但一個是紀念並引領逝者、一個是防止惡靈,兩個節日的本質大相逕庭。

這些年,聖牛節又多了一項變化。正由於這一天人們可以做出各種奇特的裝扮上街,因此尼泊爾的LGBT權利組織「藍鑽石協會(Blue Diamond Society)」便鼓勵LGBT的人們在這一天走上街頭,儼然形成尼泊爾版本的「Pride Parade」。


Gai Jatra實況:


※註:

1.參見〈淺談地獄之神——閻摩(Yama)

2.尼瓦人稱「聖牛節」為「Sa Paru」。「Sa」意指「母牛」、「Paru」意指朔或望月的隔天。


※延伸閱讀:

尼泊爾燈節Tihar:最黑暗也最燦亮的一夜

3 thoughts on “紀念逝者的聖牛節 Gai Jatra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