臭氣沖天的世界遺產——談加德滿都的垃圾問題(上)

2022年6月初,加德滿都市區處處堆滿了垃圾。(轉自Adorable News


2022年6月初,尼泊爾引以為傲的世界遺產——加德滿都杜兒巴廣場(Kathmandu Durbar Square),處處可見堆積如山的垃圾,舉世聞名的中世紀建築群儼然成為臭氣沖天的大型垃圾場。

其實這大型垃圾場的形成,並不只是一兩天的事。打從4月起,加德滿都大都會區的垃圾清運就面臨了考驗,垃圾掩埋場附近的居民在公路設下路障,阻擋載運廢棄物的卡車通行。從此,市區道路邊的垃圾愈堆愈高,而隨著天氣愈來愈濕熱,這些垃圾發出的臭味愈發令人難以忍受。

這段時間也是加德滿都市長選戰打得最激烈的時期,候選人跑攤拜票時,不乏有民眾對其發洩怒氣,各個候選人也必須立即反應、在政見中加入垃圾處理的方案。當年輕而無黨派的巴倫.沙阿(Balen Shah)於5月26日當選市長、5月30日宣誓就職之後,垃圾問題就成了他首要而棘手的任務。

終於,6月6日晚上,居民代表與各主管機關達成協議,然而,已堆積於市區的垃圾量多到不是三兩天就能清運完畢,就連原本以維持治安為務的安全部隊也得協助垃圾清運工作。

https://twitter.com/bonusnews1/status/1530378417643745283
Balen Shah當選市長後立即前往Sisdol與Banchare Danda,聽取當地居民意見。


長年積怨難再忍

雖然這事件似乎已落幕,但起因究竟為何?

隨著經濟逐步發展、生活日益便利,日常產生的廢棄物愈來愈多。根據統計,加德滿都都會區一天產生的廢棄物就多達1200公噸,但垃圾處理量能卻遠遠不及。

2005年6月,尼泊爾政府於加德滿都谷地北方約20公里處的Sisdol山村向當地居民租用了一塊地作為臨時垃圾掩埋場,當時租約訂的是2年;2007年,尼泊爾政府決定於另一處名為Banchare Danda的山村設置永久性的垃圾掩埋場。然而,Banchare Danda歷經多年的規劃與建設,仍無法與居民達成共識,使得Banchare Danda垃圾掩埋場遲遲未正式啟用;政府於是在租約已然到期的Sisdol繼續傾倒填埋大量的垃圾。

Sisdol的過度使用,導致附近約50 ropanis(約2.54公頃)的土地無法為居民用,加上掩埋場的基礎設施不足,周邊環境惡臭髒亂、甚至影響了居民健康,民眾積怨已深。此次抗爭事件的導火線,是因為大卡車長年頻繁行駛造成公路不堪負荷而破敗,隨著4、5月進入雨季,連續降雨使得路況更差,居民要求政府修繕卻未獲得回應,只好發起抗爭,迫使相關部門正視。

Sisdol垃圾掩埋場(轉自The Kathmandu Post


當小蝦米遇上大鯨魚

「有事不能坐下來好好商量嗎?一定要採取這麼激烈的手段嗎?」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可能無法理解。

在尼泊爾生活,時不時就會遇到「strike」,從英文譯成中文是「罷工」,但其實它的原文是「बन्द(banda)」,意思是「close」,也就是停閉、不運作。比方說,當旅館餐飲業工會提出小費分潤的訴求,但資方不予回應時,工會發起「banda」,要求旅館、餐飲從業人員配合停班,迫使資方讓步;多年前,當尼泊爾的政局還十分動盪,時不時就有不同政黨發起「banda」,在該地區甚至全國的所有行業、商家甚至交通都得停閉,馬路上只容許步行與腳踏車這種不用燃油的交通工具……原則就是,能造成愈大的不便,就愈能獲得相關單位的回應。

矛盾的是,勢力愈大的單位,例如毛派,發起「banda」時,人們迫於其威勢就不得不配合;但勢力愈小的單位,即便發起「banda」,既無法迫使他人配合,又不至於構成他人的不便,有時也是毫無作用。「強者恆強,弱者恆弱」,多麼無奈而現實啊!

不管是Sisdol或Banchare Danda的居民,都是相對弱勢的一群。多年來,他們試著與主管單位溝通,但總是得不到回應,忍無可忍之下,只能祭出他們最大的籌碼,採取阻擋垃圾清運這種關乎大多數人(尤其是市區居民)生活必需的手段,於是,那數十公里外的山村居民的訴求對市區居民不再不痛不癢,當人們怨聲載道,有關單位也就不得不正視、不得不處理了。


長期被呼攏的心灰意冷

這其實也不是當地居民第一次以阻擋垃圾清運的方式抗爭了。我自己就遇過好幾次,走在加德滿都街頭,處處都是成堆的垃圾,甚至影響了車輛通行。總是在民怨四起之後,政府與居民代表進行協商,居民於是退讓。然而,許下的承諾總未完全兌現,過了幾年,只得再歷史重演一次。

這次,就在達成協議之後,Sisdol垃圾掩埋場抗爭委員會協調員(coordinator of Sisal Landfill Site Struggle Committee) Shree Ram Dhungana對記者說「我們希望這次不會被騙」。面對年輕的新市長,他們決定再相信他一次,但也希望不要再只是摸頭安撫,一再拖延而後不了了之。

2022年6月7日,專家們來到Sisdol採集樣本,分析該地的污染狀況與因應之道。


加德滿都的廢棄物處理現況

然而,這一切都還只是暫時之計,加德滿都的廢棄物處理問題不只於此。

首先,就說現行的處理量能與方式。根據統計,加德滿都每天的垃圾量約1200公噸,其中約有5~6成仍是有機物,是可以作為堆肥使用的。然而,由於垃圾並沒有進行分類,人們將垃圾全數放置垃圾堆、待垃圾車載送至掩埋場。而且,不像台灣的垃圾車是有壓縮功能的,尼泊爾的垃圾車其實就是一輛卡車,所以垃圾體積大,可回收可堆肥的也混在裡頭,對於數量和面積都極其有限的垃圾掩埋場來說是不小的負擔和浪費。

話雖如此,能進到掩埋場都還是好事;有些人嫌麻煩,索性將垃圾丟進河裡或放一把火燒掉,造成水質和空氣污染。根據估算,丟進河裡和放火燒掉的垃圾總量,恐怕不亞於掩埋場的垃圾處理量,這比例也相當嚇人。

加德滿都巴格馬蒂河(Bagmati)裡的垃圾。(photo by Sundar1 – Own work, CC BY-SA 3.0)

※延伸閱讀

臭氣沖天的世界遺產——談加德滿都的垃圾問題(下)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