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教神話裡,宇宙中心為乳白色的海洋,稱為乳海(क्षीर सागर,讀作Kshir Sagar)。每年的雨季期間,保護神毗濕奴(विष्णु,讀作Vishnu)躺臥在蛇王舍沙(शेष,讀作Shesha)盤據而成的蛇床、於乳海上沉睡。在祂沉睡的期間,世界日益混亂,最終造成「劫滅」(प्रलय,讀作Pralaya),也就是創造新生前的崩壞毀滅。此時,毗濕奴甦醒,並重新恢復世界秩序。
講到這兒,先插播說明印度教的曆法。印度教採陰陽合曆,依太陽與月球週期而制定。在《大唐西域記》卷二記載著「月盈至滿謂之白分,月虧至晦謂之黑分,黑分或十四日、十五日,月有小大故也。黑前白後,合為一月。」也就是每個月依月亮的圓缺劃分成兩個區段,從滿月到朔月稱為黑分(Krishna Paksha),接著由朔月再到滿月稱為白分(Shukla Paksha),各為14或15天。
毗濕奴於Ashadh月(約西曆6月中~7月中)白分的11日入睡,稱為「Harishyani Ekadashi」;Kartik月(約西曆10月中~11月中)白分的第11天醒來,稱為「Haribodhini Ekadashi」(註1)。於是,在毗濕奴甦醒的這一天,人們虔誠的禮敬祂。
在加德滿都谷地,最知名的毗濕奴聖地就屬布達尼爾堪達(Budhanilkantha)。此處有一座水池,水池中央為一尊5公尺高、躺於舍沙蛇床上的納拉揚(Narayan)神像(註2),因此信徒們於Haribodhini Ekadashi湧入此地,進行祭祀、祝禱。
Char Narayan
除此之外,谷地周圍有4座知名的納拉揚神廟,分別為Bhaktapur的Changu Narayan、Nagarjun的Ichangu Narayan、Godavari的Bishankhu Narayan,以及Dakshinkali的Shesh Narayan,統稱為Char Narayan(在尼泊爾語中,「Char」意指「4」)。在傳統上,人們在Haribodhini Ekadashi這天必須分別前往這4座納拉揚神廟進行朝聖。
當然,在交通便利發達的現在,一日內走訪位於谷地4個方向的這4座神廟並不算難事;但在只能步行的古時候,對於年老體弱者來說,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,於是,他們會到帕坦杜兒巴廣場(Patan Durbar Square)的Char Narayan Mandir參拜,作為象徵。
Tulsi Vivah
通常在Haribodhini Ekadashi當日或隔天是Tulsi Vivah儀式。「Tulsi」是聖羅勒,而「Vivah」是結婚,字面上看起來,是聖羅勒的婚禮。咦,植物也要結婚嗎?
關於Tulsi Vivah的典故也有好幾種說法,共同之處就是都和毗濕奴有關,而Tulsi都是女神的象徵。印度教徒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有聖羅勒,他們將為「新娘」聖羅勒以紗麗、珠寶等妝扮,一旁則是「新郎」──毗濕奴或其化身的神像、或是象徵毗濕奴的菊石化石(Shaligram)。
Chaturmaas
在梵文中,「Chatur」是「4」、「Maas」是「月」。從Harishyani Ekadashi到Haribodhini Ekadashi這4個月人們不應舉行婚禮,以免打擾休息中的神明;在神明醒來之後,人們便可以放心地辦婚禮、祈求神明的祝福。也就因此,Haribodhini Ekadashi也就象徵著印度教結婚季的開始啦!
◆註1:梵文小教室
.Ekadashi(एकादशी):第11日
.Hari(हरि):毗濕奴的上千個名字之一
.Shyani(शयनी):沉睡
.Bodhini(बोधिनी):覺醒
◆註2:關於納拉揚(Narayan)
在尼泊爾,毗濕奴常被以納拉揚的形象奉祀。納拉揚為萬物的創生者,祂漂浮沈睡於宇宙初始的海洋,直到祂甦醒,由祂的肚臍生出一朵蓮花,蓮花上坐著大梵天(Brahma),而大梵天創造了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