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地獄之神——閻摩(Yama)

地獄之神「閻摩(Yama)」,繪作年代約為西元1820年。(© Public Domain)


時值農曆7月,我們就來談談印度教中與死者、亡魂關係最為密切的地獄之神吧!

在《梨俱吠陀》中,太陽神蘇利耶(Surya)之子閻摩(Yama)原本居於天界,為了替死去的人類找到前往天界樂土之路,閻摩自願死亡,祂於是成為亡靈的指引者。祂總帶著兩隻狗,在人間巡行,若見到即將死去之人,就會引導他的靈魂到達天界。

尼泊爾南部Simroungarh的閻摩石像。(photo by Scyfie – Own work, CC BY-SA 4.0)


然而,隨著婆羅門教、印度教的發展,對於閻摩的描述有了變化。婆羅門教與之後的印度教,都有「輪迴(Samsara)」的觀念,人們此生的作為即「業(Karma)」,若累積太多的惡業,來世則可能被貶為畜牲。在此觀念之下,行惡之人在死後必須前往地獄「那洛迦(Naraka)」(或稱「閻摩洛迦(Yamaloka)」),接受閻摩的審判與懲罰。於是,閻摩的居所從天界變成陰間,祂的形象從親民和善的亡魂指引者,變成嚴肅甚至恐怖的惡行審判者。

在印度教的典籍中,閻摩常被描繪成擁有灰黑膚色(有時也會被描繪成藍色)、猙獰神情、尖銳獠牙的四臂神祇,騎著水牛,手持劍、絞索和錘棒,以捉捕有罪者的亡魂。

1945年左右發行的《Ravi Varma Press》裡所描繪的地獄「那洛迦(Naraka)」的懲罰惡人場景。(photo by
Anant Shivaji Desai Motibazar Mumbai – [1], Public Domain)
加德滿都帕坦杜兒巴廣場上Hari Shankar神廟斜撐底部的懲罰惡人場景。


「閻摩(Yama)」也被尊稱為「閻摩羅闍(Yamaraj)」,在梵文中,「Raj」意指「王」。隨著佛教創立並傳播至中國與東亞地區,「閻摩」信仰產生些許變化並廣為傳布,我們習稱的「閻羅王」就是來自「閻摩羅闍」。

閻摩信仰傳播到東亞後,產生了些許變化。圖為南宋陸信忠的畫作。(photo by
ColBase: 国立博物館所蔵品統合検索システム , CC BY 4.0)


關於「閻摩」還有很多傳說,日後在寫到相關節慶時再詳細說明,今天先來講個「閻摩」信仰於現代社會中的應用。正由於閻摩被描繪成正義與法序的維護者、罪人的懲罰者,印度邦加羅爾的交警就試過以閻摩來規勸人們遵守行車安全。穿著黑衣、拿著錘棒,這位「閻摩」在路上看到超速、不戴安全帽的機車騎士,就會上前勸阻、甚至坐上後座,讓人們體驗「與死神同行」的感覺。


也有地方因鐵道事故頻傳,請來閻摩勸阻民眾行走於鐵軌。

❊延伸閱讀

尼泊爾燈節Tihar:最黑暗也最燦亮的一夜

紀念逝者的聖牛節 Gai Jatra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